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依赖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
运动依赖是运动心理学比较关注的话题,尤其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职业院校学生中运动依赖占有一定的比例,给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提高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鉴于此本文立足职业院校学生运动实际,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影响职业院校学生运动依赖形成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影响职业院校运动依赖形成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如性别、运动次数、运动时间等,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强认识,认真研究学生运动规律,采取针对性对策防止学生运动依赖的形成,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运动理念,使其掌握科学运动方法,加强运动依赖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加深对运动依赖的理解与认识,走出运动依赖的误区。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寻找其他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本文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调查样本数量较小;未对运动项目与运动依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部分调查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判断填写可能与客观结果存在差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可参考性。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1选题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运动习惯的培养,无论体育课的开设还是平时的宣传,都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在该背景下,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学生积极参加院校举办的各种体育运动活动。同时,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改善机体各项机能,消除学习疲劳感,提高机体灵活性,而且能有效缓解疲劳、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率等诸多优点,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了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研究表明,运动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尤其对于养成运动习惯的人而言,容易形成运动依赖。所谓运动依赖主要指经过长时间运动,致使运动成为一种规律,一旦停止便会表现出一定的成瘾症状,如暴躁、食欲减退、焦虑、失眠等,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反而造成不良影响。调查发现,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运动依赖,不仅影响学生体质的增强,而且不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当前,运动依赖已上升为运动心理学问题,引起了相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因此为给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健康的体育运动活动,避免运动依赖形成,树立健康的运动心理,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参考,有必要对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依赖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1.2选题意义
职业学校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思想及心理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心理问题。尤其受院校体育宣传以及健康认知的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但因缺乏系统的健康运动知识,容易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运动中,促进运动依赖的形成,给其健康成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加强运动依赖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运动依赖给职业学校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策略,指导学生开展健康的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查阅有关运动依赖研究的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其均进行过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以后的运动依赖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现对国内外研究状况加以梳理。
1.3.1国外研究状况
运动依赖形成机制上,国外主要有四种假说观点:细胞因子假说、情绪调节模式、内啡肽假说以及交感神经唤醒假说。其中细胞因子假说由Hamer等人(2007)提出,认为过长期或急性运动可改变内酚酞、儿茶酚胺等生理物质或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状态改变,减少机体负面不适应感,然而会增加细胞因子介导不适应感,并促使白介素-6进行过多表达。同时,Hamer等人(2002)在参考Tomkins研究抽烟行为情绪调节方式试图对运动依赖行为加以分析,认为运动依赖可起到减少或避免不良情绪的作用,所以借助运动将负面情绪加以宣泄。不过经过长期积累宣泄负面情绪的行为逐渐转变成如不进行运动便会产生负面后果,从而转变成对运动的依赖。Chesher与Christie(1982)认为内啡肽假说可解释运动依赖的形成,认为运动会给大脑造成刺激,使其分泌更多的β-内啡肽,在缓解身心疼痛的同时,让人心情愉悦,使得疼痛忍耐力进一步提高。然而这一假说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即,运动依赖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而非生理上。Blanton与Thompson(1987)支持交感神经唤醒假说,认为运动可降低休息状态
下的交感神经唤醒水平,使人产生困意。如需提高觉醒程度,需要通过运动实现。该种假说表述和运动依赖症状较为相近,而且被验证在考试焦虑、工作满意度以及药物成瘾方面,因此,用该假说解释运动依赖形成具有较高可信度。
根据国外相关人员研究发现,运动依赖和医学上医学成瘾具有较高匹配度,即,具有戒断反应,尤其当再次接触到致瘾物质后戒断反应消失,但究竟哪些症状可被列为运动依赖范畴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3.2国内研究状况
刘晓明(2012)通过对大学生运动依赖研究认为,运动频率、运动次数以及运动时间可作为预测运动依赖的指标。建议学生运动时应明确动机、遵守运动规律,选择正确的运动方式。李梦龙(2014)在博士论文中对大学生运动依赖进行研究发现,每次运动时间较长、运动次数较多的学生容易形成运动依赖;大学生抑郁与焦虑情绪和运动依赖之间正相关;悦纳访谈对学生的运动依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张罗庚、李颂(2010)通过对运动依赖的研究,认为身体活动背景、个体特征等和运动依赖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而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等,可作为运动依赖的预测指标,最终得出运动依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一结果。
通过分析国内外专家对运动依赖的研究不难发现,运动依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运动时间、运动次数等可作为预测运动依赖的指标。但其研究多在运动爱好者或运动中开展,有关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依赖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将以职业学校学生为例,对运动依赖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力图完善运动依赖研究理论体系,指导职业学校学生树立健康的运动观。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2.1研究目标
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依赖进行调查,分析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依赖形成及影响因素,提出避免运动依赖形成的相关对策,端正学生的运动目的,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发展。
2.2研究内容
(1)结合职业学校特点将制定好的问卷调查表发放给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时间。分析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依赖的一般规律。(2)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职业学校学生运动依赖影响因素,理清不同影响因素的关系及重要程度。(3)根据影响职业学生运动依赖相关因素,结合职业学校学生运动实际,提出针对性措施,为避免运动依赖的形成,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的运动观点提供参考。
2.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查阅国内外有关运动依赖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在运动依赖方面取得的成果,提炼研究者的主要观点,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问卷调查法在充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本文要研究的目标及内容,制定相关的问卷调查内容,将其分发给需要调查的学生。通过回收调查表分析职业学校运动形成及影响因素。
2.4研究路线
本文采用以下路线进行研究:
二、运动依赖及运动成瘾的界定
在对职业学校运动依赖形成及影响因素探讨前,应明确运动依赖的范围,而且部分研究者容易将运动依赖与运动成瘾混淆在一起,因此,加强对两者之间的探讨,有助于本文对运动依赖的准确探讨。
3.1运动依赖的界定
3.1.1运动依赖
Veale对运动依赖的定义为:当个体将从事的某种运动转变成强迫行为,一旦这种行为受到阻碍,机体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沮丧、不安、焦虑等。经过后期的研究,Veale将运动依赖划分中初级与中级两种类型,其中初级类型主要指依赖的产生源于运动自身,而中级类型对运动依赖较为被动,即,其对运动的依赖可能源于其他因素,如获得良好的身材等。另外,Symons及Hausenbelas对运动依赖的定义为:运动依赖属于对运动的一种渴望,而且这种渴望已经过度,同时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或生理症状。另外,其他一些专家对运动依赖进行了界定,认为运动依赖是一种运动成瘾或强迫性冲动。
由此可知,有关运动依赖的定义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可能因运动依赖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所致,涉及社会机制、心理、神经以及生理诸多内容。
3.1.2运动依赖的表现及分类
很多学者对运动依赖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运动依赖形成后,一旦运动中断心理及生理均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如坐立不安、沮丧、焦躁、失眠、便秘等。另外,饮食也会出现失调。
相关专家对运动依赖进行研究后认为,运动依赖可被分为继发性运动依赖与原发性运动依赖,其中继发性运动依赖为心理层面的问题,即,有运动依赖倾向的人,仅想通过运动达到塑造身材、控制体型的目的,而原发性运动依赖可能为了面对压力,或持续存在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将运动依赖进行分类,有助于加深对运动依赖形成原因的探讨。
3.2运动成瘾的界定
3.2.1运动成瘾
成瘾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尤其经国外专家的研究,成瘾的定义分为三类:(1)成瘾被看做是一种不良异常行为,并可通过学习获得;(2)成瘾不注重伦理道德的约束,导致责任感的缺失;(3)成瘾被看做是一种疾病,而且与遗传存在一定关系。而文中对成瘾的探讨,应解释为对某种事物的强迫性依赖。
目前,有关运动成瘾的定义尚未统一,但运动成瘾的表现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即,运动成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动者心理上认为自己必须运动,一旦运动停止,便会出现身体及心理上的不适,如继续运动则不适感消失;其次,运动期间,运动者能够承受大运动量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需不断的循环加以维持,给运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再次,运动成瘾与其他成瘾行为相同,运动者会将运动放在最优先的位置。最后,运动
成瘾主要通过运动实现,而且运动形式较为单一,运动时间较为固定。
3.2.2运动成瘾利弊分析
运动成瘾对对人们是否有利,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以运动成瘾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认为运动成瘾是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成瘾,有助于身心健康,因此,应注重培养与提倡,以此提高运动者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实现国民素质整体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部分学者认为运动成瘾会影响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属于一种心理依赖,并不是一种合理的运动方式。由此可见运动成瘾究竟是否有害,观点并未统一,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既要看到运动成瘾的优点,又要看到运动成瘾的弊端,促使运动者向理性运动方向转变。
3.3运动依赖与运动成瘾的关系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运动依赖与运动成瘾较为相近,然而两者并不相同。医学上将成瘾看做是一种病态,运动成瘾因此引起了学者的争论的热点。即部分学者认为运动者只是对运动产生了依赖,并未上升到成瘾的程度,因此,成瘾与依赖虽有着相似之处,但不应将两者混在一起。Veale在提出运动依赖这一概念的同时,对如何检测运动依赖制定了相关标准,即,心理学标准、传统生物学标准,并且强调运动成瘾者患疾病的机率并不高,多数为运动依赖。
四、调查实施
为研究运动依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本文对某地区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具体调查实施内容,如下:
4.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某地区的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其中篮球队、田径队、排球队等运动性规律较强的学生为一部分,热爱运动的学生为一部分,两部分人数达到1500人。并且在选取调查对象时考虑了运动时间及持续时间,即,每周至少运动一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共1500份,回收问卷1455份,删除无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为14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875名、女生550名,年龄从18~23岁不等。
4.2调查方法
在参考相关学者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在充分参考研究目标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生持续参与运动时间、每周运动时间及频率、身高与体重比、性别与年龄等内容。
同时,为对职业学生运动依赖程度进行评定,研究过程中运用由Terry设计的《运动依赖量表》,该量表共含有六个问题,根据调查者的回答情况使用Likert5点进行计分,其中5分表示受调查者比较同意,从4分至1分“同意”逐渐降低,分别为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很不同意。依据Terry理论,当得分不小于24分表示有运动依赖,得分在13~23分范围内认为有运动依赖症状,得分在0~12分范围时,表示无运动依赖,即学生的得分越高表明运动依赖越严重。
同时,为了解学生运动动机,使用陈善平简化后的《运动动机量表》,表中总结出了五类运动动机,涵盖15个条目,包括社交、健康、外貌、能力、乐趣。评分依然采用Likert5级量表,动机强度由“没有”至“非常强烈”逐渐加强。
4.3问卷回收
研究共发放1500份问卷,1455份回收,但部分问卷未按照问卷内容进行填写,或填写内容不完整、不清楚30份予以删除,共获得有效问卷1425份,男、女人数分别为875名、550名,所占比例分别为61.4%、38.6%。
为保证问卷调查活动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还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向被调查学生说明,调查的内容及目的,不会涉及学生们的隐私,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其次,给予
学生充足的问卷填写时间,问卷调查填写时间在20分钟左右。最后,适当检查学生问卷填写情况,提醒学生填写时不要遗漏相关问题,确保问卷填写质量。学生填写完成后,回收后认真整理。
4.4数据处理
利用Excel以及SPSS19.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并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同时,使用SPSS19.0软件对统计的数据实施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4.5调查结果
4.5.1调查一般结果
学生的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学生的资料
|
|
人数
|
百分数(%)
|
性别
|
男
|
875
|
61.4
|
女
|
550
|
38.6
|
年龄
|
18
|
86
|
6.0
|
19
|
120
|
8.4
|
20
|
539
|
37.8
|
21
|
340
|
23.9
|
22
|
226
|
15.9
|
23
|
114
|
8.0
|
身高体重比
|
不足18.5
|
172
|
12.1
|
18.5~23.9
|
938
|
65.8
|
24.0~26.9
|
242
|
17.0
|
27
|
73
|
5.1
|
运动时间
|
不足3个月
|
194
|
13.6
|
3个月~半年
|
249
|
17.5
|
半年~1年
|
366
|
25.7
|
1~2年
|
442
|
31.0
|
超过两年
|
174
|
12.2
|
每周运动频率
|
1次
|
108
|
7.6
|
2次
|
533
|
37.4
|
3次
|
420
|
29.5
|
4次
|
161
|
11.3
|
超过5次
|
203
|
14.2
|
每次运动时间
|
不足30分钟
|
145
|
10.2
|
30分钟~1小时
|
308
|
21.6
|
1~2小时
|
643
|
45.1
|
超过两小时
|
329
|
23.1
|
合计
|
|
1425
|
100
|
由表中数据可知,在回收的1425份有效问卷调查中,男、女人数分别为875人、550人,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为61.4%、女生所占比例为38.6%。在年龄分布上来看,18岁86人、19岁120人、20岁539人、21岁340人、22岁226人、23岁114人,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8.4%、37.8%、23.9%、15.9%、8.0%。另外,身高与体重之间的比值可评定一个
人的肥胖程度,其中比值在18.5~23.9范围内体重正常。分析问卷调查情况可知,身体偏瘦学生为172人,所占比例为12.1%,体型正常学生938人,比例为65.8%。体重偏胖的学生242人,所占比例为17.0%,体型过重学生73人,比例为5.1%。另外,调查学生运动时间,每周运动频率以及每次运动时间,人数及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4.5.2运动依赖所占比例
调查的学生是否为运动依赖,主要依据Terry理论进行判定,即,当运动依赖量表中的得分超过24分可认为调查的学生有运动依赖,本文回收的1425份问卷调查中,得分超过24分的学生共163人,即,有运动依赖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11.4%。
接下来探讨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比值、运动时间、每周运动频率以及每次运动时间与运动依赖形成之间的关系。
在性别方面,运动依赖学生163人中,男生113人,在调查男生中占的比例为12.91%,女生50人,在调查女生中所占的比例为9.09%,由此可见男生中运动依赖的学生较女生高。具体情况,如表2性别与运动依赖的关系:
表2性别与运动依赖形成的关系(n,%)
性别
|
运动依赖评分
|
合计
|
≥24分
|
<24分
|
男
|
113(12.91)
|
762(87.09)
|
875
|
女
|
50(9.09)
|
500(90.91)
|
550
|
对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得知,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表明运动依赖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区别,男生运动人数显著高于女生。
在探讨年龄与运动依赖之间的关系时,仍参考Terry理论。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年龄为18岁的学生运动依赖人数为12人、19岁的学生运动依赖11人、20岁的学生运动依赖63人、21岁、22岁运动依赖的学生分别为33人、30人,23岁运动依赖14人。20~22岁学生运动依赖人数较19岁与23岁人数多。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发现P>0.05,在年龄方面运动依赖的形成无差异性。
在身高与体重比值方面,在<18.5、18.5~23.9、24.0~26.9、27四个范围中运动依赖学生的人数分别为:26人、100人、31人、6人,在所在组中占的比例为:15.1%、10.7%、12.8%、8.2%。分析数据可知体重偏瘦与较为肥胖的学生运动依赖人数,较正常与稍肥胖的学生多,进行卡方检验知P>0.05,无显著差异性。即,身高与体重的比值在运动依赖方面并不具备差异性。
分析运动时间与运动依赖的关系,结果发现,运动时间不超过3个月的学生中,5人有运动依赖,249位学生参加运动时间超过3个月但未满半年,运动依赖人数18人。366位学生参加运动时间超过半年但未超过一年,其中运动依赖人数为48人。参加运动1年~2年442位学生中,运动依赖人数62人。参加运动时间超过2年的174位学生中,运动依赖人数为30人。在划分的参加运动时间的阶段中,运动依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7.2%、13.1%、14.0%、17.2%。分析数据可知,参加运动时间越长越容易形成运动依赖。对数据进行检验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运动次数与运动依赖的关系。结果发现,108人每周运动一次,该组学生中未出现运动依赖者,533位学生每周运动两次,29人为运动依赖,所占比例为5.4%。420位学生每周运动三次,45人为运动依赖,比例为10.7%;每周运动四次的学生共161人,28人为运动依赖,所占比例为17.4%;每周运动超过五次的学生203人,运动依赖学生60人,所占比例为29.6%。分析数据可知,学生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运动依赖。对比分析不同组数据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本文研究时,将学生每次运动时间从半小时~超过两个小时共划分四个范围,分别为运
动不足半小时、半小时~1小时、1~2小时、超过两个小时,调查的人数分别为145人、308人、643人以及329人。在不同范围中运动依赖人数为:5人、28人、80人、50人。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3.4%、9.1%、12.4%、15.2%。由此可看出学生每次运动时间越长,形成运动依赖的机率越高。检验相关数据可知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由此可看出每次运动时间与运动形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为研究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比值、运动时间、每周运动频率以及每次运动时间与运动依赖形成关系,需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二、参考文献
[1]李梦龙. 运动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14.
[2]田聚群. 运动依赖与性行为依赖[J]. 中国性科学,2012,01:52-56.
[3]李梦龙,马卫平,邓罗平. 运动依赖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04:360-364.
[4]李梦龙,马卫平. 大学生规律运动者运动依赖影响因素分析[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06:546-548+552.
[5]章罗庚,李颂. 对运动依赖影响因素的分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5:43-46.
[6]孙云霞,钱强. 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03:47-50.
[7]胡伟芳. 运动依赖系统研究综述[J]. 浙江体育科学,2013,01:83-87.
[8]李梦龙,聂劲松. 大学生运动依赖现状分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3:144-146.
[9 ] 孙云霞,钱强。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47-50
[10]王洪燕锻炼成癮问题及相关研究重庆: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
[11]隋南,陈晶.药物成瘤行为的脑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心理学报,2000,32(2): 235-240.
[12]肖琳,谭北平,李勇辉,等.成瘾现象中的奖赏效应和神经系统适应性
[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4): 241-244.
[13]张幵镐.药物成癒的病理生理学基础[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11(2): 81-85.
[14]梅松丽,张明,刘莉.成瘾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6,19(10): 38-40.
[15]师建国.成瘾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6]师建国.成瘾,21世纪的流行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7]汤宜郎.成瘾行为,人类的枷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8]刘基,杨玲主编.吸毒与戒毒[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19]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瘤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4,10(2); 482-452.
[20]徐勇.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58-460.
[21]马晓冬,郭本禹.成瘾行为研究中自我效能的几种类型[J].心理科学,
2001, 24(6): 744-745.
[22]刘学军,苏林雁,等.电子游戏依赖儿童的智力、个性、行为特征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 268-270.